互聯網誕生之初,改變的大眾接觸世界的方式,提供了一個精神世界,改變了人們娛樂、休閑的方式。但自電商在國內站穩腳跟之后,大眾的實際生活方式才得到徹底的顛覆。依附于網絡而生活,已是習以為常。電商對國人價值取向的改變,遠超出一種經濟模式的可控范圍。但從長遠發展來看,電商改變的只是價值獲取的方式,線上線下融為一體將是大勢所趨。
電商對實體行業的沖擊有目共睹,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,中國消費者的主要購物方式正逐漸由線下轉為線上,50%以上消費者都已將購物主戰場向網絡平臺轉移。約70%女性網購多于線下購物,63%女性至少每天上網瀏覽購物網站一次,67%女性網購比配偶多。
而現實情況,遠比冰冷數字體現出來的要慘烈的多。暫且不說周邊、社區的實體店,即使是此前繁華的商圈也大不如前。毀譽并存但此前仍是IT數碼豎行風向標的背景中關村e世界,已經成為一座空城,轉為它用;晨曦百貨相繼關閉富力廣場店、國貿店和雙子座大廈店……甚至就連實體經濟也受到牽連,工廠倒閉潮不斷出現。
而與此同時,電商造成就自己。每年高速的成長,讓其成為當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——馬云的首富地位證明電商快速積累財富的恐怖。對于普通大眾來說,成為電商生態鏈中的從業者,也成為新的職業選擇。早在2013年5月中越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網站就發表文章稱,僅阿里巴巴集團就已為中國提供數百萬工作崗位。而阿里研究院日發布的《2014淘寶村研究報告》顯示,截止到2014年12月,全國已發現的淘寶村數量增至211個,網店7萬家以上,直接就業超過28萬人。
作為后起之秀的電商,以狂飆突進的態勢吃掉實體行業的同時,也在衍生出屬于自己的生態。但這種吃掉與創造,究竟是利是弊,還很難說清楚。
12月20日,《經濟日報》發表署名為“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課題組”的報告,報告題為《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變——2015年經濟形勢分析與2016年展望》。報告在分析明年經濟形勢中提到:“盡管網上商品零售、快遞等新興業態創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,但也必須注意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沖擊和顯著的替代效應?!?/p>
雖然此前電商對實體行業的沖擊,就引起部分人的關注,但一直未有官方的正式表態。此報告一出,就被解讀為“發改委罕見表態:網店沖擊了就業”,引起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。但發改委研究所副主任杜飛輪對此回應稱,涉及網店沖擊就業的報告為常規課題項目,與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關系,不能代表發改委的意見,也不能代表整個經濟研究所的意見。
價值的轉化,其實是獲取價值的方式改變了。而要想再度多會對價值的控制權,實體行業必須轉換思維。從這個角度看,電商對實體行業來說,看似是巨大沖擊,其實也是難得的轉型良機——就算沒有電商出現,也會有其他的模式對實體行業產生影響。
“互聯網+”概念的出現,既給了實體行業觸網的機會,也給了以電商為主的互聯網行業落地的機會?!盎ヂ摼W+”以極強的包容特性,容納互聯網行業、實體行業在其中交叉、溝通,終于合二為一,不分彼此,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。未來,是屬于“互聯網+”的。